2015年2月10日星期二

三郎寒熱皆宜感冒方

三郎寒熱皆宜感冒方  
——《三郎醫話》之十

 感冒是一種病毒感染性傳染病,在中醫學上稱之為外感,有說輕症叫傷風,重症叫傷寒,分為風熱外感風寒外感兩大類。

 另有與這兩大類有共同點也有不同處的所謂「流行性感冒」,簡稱流感

 風熱感冒症狀:頭痛、發熱、口乾、喉痛、怕風、出微汗、脈數或浮緩等。
 風寒感冒症狀:頭痛、身痛、無發熱或發熱輕、惡寒重、無汗、脈浮緊等。
 流行性感冒:來勢急、傳染快、發燒速升、易由外感傳裡而禍及體內器官。

 各類型感冒的主要共同症候:皆為外感風邪,亦是病毒感染,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咳嗽、喉癢、口乾、鼻塞、痰多、聲沙啞、食慾不振等。

 感冒是常見病,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,只要治療及時和方法正確,乃小事一樁。因此,三郎我認為普通老百姓不用勞駕醫生也可以自醫,更無須動輒留醫吊滴,白費時間浪費金錢挨盡辛苦。

 此話何解?余認為應用簡單易學易用的許多民間療法如刮痧、拔火罐、簡單草藥加上暫戒油膩食物,多喝開水清腸胃、好好休息一段時間等都可治好感冒。

 然而感冒畢竟是一種病毒感染性疾病,僅靠這些還不夠,如果有一條完全可以自己掌握、安全可靠、尋求容易、簡單方便,療效好價格廉、可以不分寒熱的感冒(普通百姓不懂脈理分不清寒熱)都可自用的中藥方,那麼,普通百姓真個可以即刻「升值」自我治療當上大夫了。   

 由古至今的大夫醫感冒,必先分清楚寒熱,再分別給以辛溫解表或辛涼解表的方藥,這也是中醫辨証施治的法則,不能混淆,二者似乎存有不能合一簡化之難。

 余行醫數十年來醫感冒症甚多,採用獨創的「裡應外合」法,也就是內醫臟腑(煎藥內服以清感冒邪毒)外治通經脈(體外推拿、刮痧、火罐、點穴、針炙等以疏風通經脈)結合法,未嘗有不痊癒者,甚至有一些個案療效好到近乎誇張,一次治療已去病大半,二次治療後便可收工吃飯。

 後來余更研擬出寒熱感冒兩皆宜的中藥方,此方藥經長期臨床應用,證實有很好的療效,那便是今日在此首次向外公開的《三郎寒熱皆宜感冒方》——《三郎醫話》之十。

【發文背景】近日香港「流感」猖獗,根據政府新聞報導,至今日(2015年2月6日)止,因流感死亡的人數已達一百數十人,情勢嚴峻,令人驚震,吾心戚戚。多數死者為老人或6歲以下小孩,這與體質有關,不少死者最後是染上肺炎而離世的,這又與感冒毒菌首先從呼吸道系統侵犯人體有關。。人們應該有「無病防病、既病防變(防惡化)」的思想觀念,但願此方藥於大眾之防治感冒有積極的作用。

【藥方全名】三郎寒熱皆宜感冒方。

【功    能】清熱解毒、驅趕風邪、除痰鎮咳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【優    點】安全可靠、療效顯著、易得價廉、不難入口。

【臨床療效】療效顯著。一般而言,一劑見輕,兩劑更好,三劑可痊癒,至多也不超過 5—7劑。如果三劑後仍毫無見進,應考慮是否肺炎或其他。

【服    法】五碗清水,煎滾後小火煎至一碗。飯後一小時和溫服(莫空肚), 服後休息,能取汗更好。每日一劑。

【其他輔助】戒吃油膩辛辣食物,多量喝開水,以助排毒。保證足夠的休息。

【用作防範】 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「不治已病治未病」。預防永遠勝於治療,平日覺有感冒預兆,即煎服之,可起及時防範作用。

【靈活應變】如果感冒已成肺炎(不規則的發燒是其特徵之一),此方藥便不盡適用,而應該及早到醫院求醫,最好是中西結合治療。(請參閱《三郎醫話》之五——《中西結合治肺炎》)。

【藥方成份】板藍根30克  葛根15克  連翹15克  辛荑9克  白芷12克   佩蘭12克  百部15克  白前9克  荊芥9克    浙貝9克   紫苑9克(共十一味 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5年2月6日   三郎於醫室

2015年2月6日星期五

癌症看中醫好還是看西醫好 -《三郎醫話》之八

  癌症看中醫好還是看西醫好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《三郎醫話》之八   

  在以西方醫學佔主導地位的現今社會,絕大多數的癌症患者會接受西醫治療,只有極少數對西醫「霸道」療法臨床效果不如理想有較多認識,同時對中醫文化又有所了解的患者才會考慮接受中醫治療,或者在接受西醫治療期間及在康復階段尋求中西結合治療,冀望有更好的療效。

  當然,也有一些因長期接受西方文化教育,對中醫文化毫無認識,加之受到一些有關中醫負面新聞影響而對中醫有偏見甚至「歧視」的病人,在常規西醫治療無效甚至放棄治療的情況下,才尋求中醫治療。他們中幸運的經中醫治療後可以有轉機甚至康復,不幸運的也就只能是「第一次看中醫,也是最後一次看中醫」了。

  癌症看中醫好還是看西醫好,首先要對中西醫各自的治療法有所認識。

  西醫的傳統療法是手術切除(也有因為腫瘤過大或切除危險性高等原因而不宜手術的)、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。近年來又有標靶治療的新方法。

  手術切除雖然表面的癌瘤切除了,但不能保證癌細胞會否已隨體內的血液循環「流窜擴散」到其他部位「埋伏」起來導致日後再復發,而且手術也必然造成病人損傷元氣;化療和電療雖然針對性強,也必然帶來大小不一的毒副作用,比如臟噐損害、骨髓抑制等,而且不能保證徹底殺死癌細胞。

  什麼叫做標靶治療?

  簡單解釋就是:標靶如射擊,目標要對準靶心,標靶療法就是強調集中而準確地追擊癌細胞的療法,這與大面積不分好細胞還是癌細胞一律通殺的化療電療不一樣。當然,使用的也是含有毒素的化學藥物。

  中醫治癌強調辨証施治,即通過望、聞、問、切(四診)辨別患者的陰陽、表里、寒熱、虛實(八綱),根據病人不同病情不同情況而制定醫療方案。

  中醫認為人體內各器官之間是相互關聯的統一體,而不是各自獨立的個體。簡單舉個例: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五臟,各有各的主要功能,這功能的發揮又有賴於靠彼此之間的互相支援,比如肝的其中一個重要功能是負責藏血,以及調節血液供應,而心臟最重要的任務是將來自肝臟的血液泵出輸送到全身,肝臟就如同是心臟的倉庫,一旦肝臟病了藏血功能出了問題,勢必直接影響心臟;而肝臟所藏之血又由脾臟將胃消化後的食物精化而來……如是等等各器官之間息息相通,可說牽一器官而動全身,因此中醫的醫療方案必須顧及整體。

  中醫認為癌症是體內「邪毒」(如癌毒、血瘀痰凝等)與「正氣」(抗病能力、免疫功能等)之間的鬥爭。“驅邪必須扶正,扶正是為驅邪”,只有具備了強大的「正氣」才能戰勝「邪毒」。因此,中醫用藥在針對癌瘤的同時,也重視到氣血的調補。

 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藥都是植物,已有幾千年的歷史。

  各時代的中醫藥聖賢從古至今沒有停止過對中藥的研究,古有“神農賞百草”,近代更有利用死刑犯試藥者,他們為民族醫藥積累了非常成熟非常寶貴的經驗。每種中藥的性味、功效、歸經、有毒無毒、大毒還是小毒、配伍禁忌等都非常明確。

  另外,長期對中藥抗癌的研究,也顯示出中藥確有直接殺傷或抑制癌腫細胞、誘導腫瘤細胞分化或凋亡、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功能。這些都是有無數次實驗數據為實的。

  總言之,中醫治癌之法是「王道」手法,西醫治癌之法是「霸道」手法,究竟孰優孰次,欲選擇哪種方法,唯有留待患者自己決擇了。

 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教授,也是第一位獲得中西醫結合醫學博士的西醫吳錦教授所著《中西結合治癌實錄》及中國科學與醫學雙博士劉弘章教授與其子醫學博士劉浡教授合著《是藥三分毒》一書,均值得研讀。

   (待續:《癌症看中醫好還是看西醫好之我見》——《三郎醫話》之九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5—1—31   三郎於醫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