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“老”
——《三郎醫話》之十三
“老”字有很多層意思。
比如老朋友,指認識了很久的朋友;老想念他,指經常想念;老遠的、太陽老高了、老早有了等都是指很、非常;老手、老經驗,指在某一方面有豐富經驗的人;老機器、老腦筋指陳舊;老張、老楊等是對人親切的稱呼,等等。
但“老”字用得最多最普遍最直觀的是指年紀大的人,叫老者、長者、老人。
相對來說,老人的性格是比較固執的,自尊心也強,輕易不服輸。明知老了,但忌諱別人說他老,說話不小心惹火了,說不定還會翻臉。所以年輕人對老人家說話要注意語氣用詞,不要隨便開口“老伯”閉口“阿婆”地叫,要知道很多老人是不喜歡年輕人這樣稱呼的。更不可動輒就說老骨頭、老傢伙、老古董甚至什麼老而不、食古不化、老奸巨滑等會傷人的話。有一句聽似奉承實質暗駡的話也不好說:“鬼是老的靈,人是老的精”。那麼該怎麼說呢?應該有誠意的說:老當益壯、寶刀未老、老而未頹、老而彌堅、老驥伏櫪、老馬識途、姜是老的辣等等帶贊許的話,年輕人疼老人開心是應該的。如果是熟絡的聰明能幹、性格開朗而又上了一定年紀的女人,你可以說:哎呀,風韻猶存,徐娘不老,越老越可愛,真是“老來俏”!
說實在,我并不在乎人家說我老,因為我明白老不老不在於年齡多大,而在於心態和狀態是否“老”。
不老的心態最重要的是“樂觀、豁達、包容”,凡事積極進取向好看,待人接物性格開朗氣量大,不同的人與事都可理解寬容。
不老的狀態在於做事是否有活力,外觀形態是否振作矍爍,遇到困難挫折是否堅強。
我已年過七旬,自己是否“老”,我是“啞子吃餛飩”——心中有數。
我認為以上心態和狀態的基本條件,至少在目前(祇是說目前)我是具備有餘的。我可茶可飯可睡可行兩便利索不拖泥;如常“望、聞、問、切、摸”診症,發功推拿治病也視若平常,而且推拿治療順利時,我還會不由自主地啍啍歌。有了健康為基礎,使我在現實生活中待人處世具有較強的信心。一個人有了信心,還怕什麼別人說這說哪?
一個人總有自己的長處,缺乏基礎可以發揮長處創建,缺乏信心可以努力樹立。心態為先,狀態緊跟,有什麼困難能夠難倒堅強的有心人?
然而,有時候我也真會有“老”的感覺。比如每當我乖坐地鐵時,總會有年輕人起身讓座,霎時間,我會感到因為自己老了人家才讓位 。但很快我便會有另一種愉悅的想法:這年輕人有禮貌、有教養,懂得關心老人家,好!有一次,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士起身讓座,小聲而清晰地說:阿伯,你坐!人靚聲美有愛心,雖然我明白一聲“老伯”說明自己老了,但心裡好甜, 油然聯想到我女兒也是這樣愛護我的,內心泛起一陣幸福感。
香港每年都會在維園分別舉辦工展會、美食節、花展等活動,六十五歲或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是免費進埸的。看守門口的多是阿姨級女士。四、五年前我去參觀,守門阿姨還會問:“先生,請看看你的身份證。”要核實我是否已夠六十五歲,其實我已經七十一了。歲月無情摧人老,曾幾何時,次年當我進場時,守門阿姨似乎老遠就已經望見我,理都不理便讓我進去了。我即時感到自已老得那麼快!只一年時間,便“人面全非”!心裡不禁有點黯然。但我回頭一想,不用排隊不受查問讓我長驅直進,省了麻煩,倒是難得的自在,哈哈,好事!再說,我都一把年紀了,仍有興致和精力參與人流肩碰肩的社會活動,正是“年輕”心態和狀態的體現,何需嘆黯然?
此外,照鏡見兩鬢花白、頭頂浮現“地中海”、皮皺老斑有病痊癒得慢等等,都會令我感到歲月不饒人,確實是老了。但這些都是人生過程中不可逆的自然現象,對作為醫生的我來說,是微不足道的,所以不會為之費神。我堅信:只要努力做到身體健康、內心完美,便是個「美人」!
人們喜歡將桑榆暮景的老人比作就快西沉的夕陽,這可能與唐代李商隱詩句“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”有關。李詩比喻切恰而意境優美,故能流傳至今。但畢竟悲觀情份亦濃,為此,民國散文大家朱自清曾撰文抒見,改寫為:“但得夕陽無限好,何須惆悵怨黃昏?”。我在醫保座談會上或撰文中更直截了當地說:只要夕陽無限好,雖近黃昏又何妨!反正夕陽終究要沉沒,我們只要有光艷精彩的而不是在狂風暴雨、天昏地暗中消失的夕陽便已經足夠!
人活着就要有足夠的自信,有足夠的自信才敢於和各種在人生途中遇到的包括“老”的困難作頑強鬥爭。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(蘇東坡)就曾寫過氣可蓋世的「浣溪沙」詞,其中有一句:“誰道人生無再少?門前流水尚能西!”(人蒼老了,難道就不能再有青春的活力?門前原是向東流的河水也可以改道向西行啊!)。人可以老,志不能老!
自信不是憑空產生的。有了健康才會有自信,有了自信便可自強,有了自強方能自給,能自給便可自足,有了自足而後可得圓滿。
圓滿了,還有什麼遺憾?
2015–4–11 三郎完稿於醫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