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1月9日星期四

 

服用中藥須分清藥性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《三郎醫話》(80

醫話《平凡而不平庸的治癌中藥方》(79)發表後,受到大家的關注。其中敖醫生發來微信探討藥性的問題。

敖醫生:

“……診斷該患者氣血不足,陰陽兩虛,血行瘀阻,但是感覺你開的蛇舌枝蓮湯藥方一派寒涼藥,僅有大棗和党參補氣血,病人連服半年也受得了嗎?就是一直用這條單方嗎?”又問:“血府逐瘀丸和香砂養胃丸一起用到痊癒嗎?”

答覆:

“謝謝交流!我也考慮過這問題,煎熬起碼要兩個多小時,再加適量的蔗糖,藥的涼性大減,臨床實踐上並未出現什麼問題。血府逐瘀丸和香砂養胃丸是臨症處方,見好就收,你也可以看到,患者每次覆診,除了蛇舌枝蓮不變,臨症處方都是不一樣的。單純蛇舌枝蓮湯解決不了患者氣血虛衰的問題。其實蔗糖性也屬甘寒,然有補充能量作用,有利促進康復。我覺得給病人治病最好是面診,可以根據臨床情況隨時變動用藥。”

1976年初我來香港後第一次從醫書上看到的此方,只有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蓮兩味,党參等其他用藥是我根據臨床實踐需要加上去的,事實證明加味後的效果更為理想。

萬物之創新,總離不開在原物基礎上的至美加工,有創新才有進步。

中藥和食物都有分寒、熱、溫、涼四性及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五味,中醫一般治病原則為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溫者清之,涼者溫之。是故也,中醫給病人治病,首先必須準確診斷出病之寒熱虛實,然後再用藥。把好診斷關極為重要,一旦診斷錯誤,用藥(包括其他醫療手段如手術等)必然錯誤,本應該用熱藥的却用了寒藥,本應該保守治療的却一刀切去,如是等等,其後果可想而知,所謂一子錯滿盤皆落索。

不久前看了一個病人徐先生,男,68歲,自訴多年以來長期便秘,短則二、三日,長則五、七天排便一次,且不暢順。找過中醫說是胃腸積熱便秘,斷斷續續服了不少中藥,不但罔效而且逾發嚴重。脈診:舉按細虛,重按若無。舌診:舌面一片灰白,苔白厚膩。問診:極度怕冷,手腳不暖,睡不佳。僅憑此三診,即可診斷為腎脾寒極,陽氣虛衰,決非什麼胃腸積熱。遂配與(1)自製中成藥右歸丸(中成藥,藥店有售,由鹿角膠、菟絲子、當歸等溫陽補血藥組成,功能:溫補腎陽及填精補血。)(2)逐瘀益氣湯(方見附圖。功效:補氣血,通經行血)(5劑)。一個星期後排便大有改善,各方均漸好。調治一個月後基本痊癒。囑續服右歸丸30天以善後,此後需戒寒涼食物。又曾治一中年男子,劇烈咳嗽已三個星期,自煎(聽人介紹)魚腥草湯(中草藥,性微寒,涼血,功能清熱解毒等)飲用,結果咳得更甚。他害怕服中藥苦,要求配給食療方,我見是寒咳,囑用胡椒一抓(約1518克)煲猪肚(將胡椒塞入洗淨的原只猪肚內慢火煲),煲好後連湯帶渣(將豬肚切細),早晚各吃一碗。下肚一碗後,只覺肚腹溫暖,漸漸咳見收歛。臨睡前再喝一碗,當夜無咳,次日竟霍然而愈!

胡椒性味辛熱,有溫中散寒、紓緩筋骨痺痛、下氣消痰的功效。脾胃虛寒導致的腹部冷痛、嘔吐、泄瀉、食慾不振亦可用之。豬肚,味甘,性微溫,有補虛損,健脾胃之功效。中醫認為痰咳之源在脾胃,故治咳療效甚速(僅適用於寒咳)。

……

中藥和食物都有寒熱溫涼性質,病者食用時務必要準確配合個人的病症和體質,以免誤事。

20231031日‧三郎‧香港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