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0月10日星期六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上篇)瞑眩反應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——《三郎醫話》(69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一)什麼是瞑眩反應

瞑眩,眩暈閉目,不舒服的意思。早在數千年前的《尚書‧說命篇》就已經有瞑眩反應的記載:「若藥不瞑眩,厥疾弗瘳。」意思是說一個病重的人,如果在服用完中藥之後,沒有出現不舒服的現象,那就不能徹底治癒這個病。也就是說,病人在接受中醫治療過程中產生不舒服的反應是病將獲癒的好現象。中醫「治病求本」,「標本兼治」,「虛則補之;實則瀉之」,不管是藥物治療還是非藥物治療,其實質就是對疾病進行「追根源,翻老底」、「挖祖墳,連根拔」的清算,將隱藏在體內的病灶或毒素盡可能地逼出體外排除之,這樣強烈的攻勢,血肉之軀也就難免會受到較大的衝擊而發生瞑眩反應了。。

我數十年的臨床經驗體會到:病歷不長,病情較單純,體質比較好的病人一般不會有瞑眩反應,即使有也不強烈,如果病程已久,體質較弱兼有潛在的其他疾病同時存在,那麼多數會產生程度不同的瞑眩反應,出現一些比治療前更明顯更激烈的症狀,比如:原本疼痛的地方更加疼痛、原本不舒服的範圍擴大、原先沒有的新症狀出現了,甚至已經治癒的舊病又重新發作,等等。

我曾為一個不足兩歲的小孩治療皮膚問題。小孩背部及胸口起了熱痱子,範圍有擴大趨勢,搔癢啼哭。孩子太小不宜服藥,我給予外洗處方:馬齒莧30克,煲水乘溫抹洗全身,洗畢避風。我事先提示大人,抹洗後如果出現更嚴重的情況不要緊張,多喝水,過一、二天便無事。果然,抹洗後小孩很快便全身皮膚呈紅,熱痱子範圍擴大,情況比原先更嚴重,體溫也有所升高,然而搔癢啼哭却減少了(體內熱毒得以排解),兩天後痊癒不再發。治療跌打損傷、風濕痛症是我的強項,我數十年行醫治病的方法是「裡應外合治療法」:內醫——臨症方藥調理;外治——循經取穴通脈。在治療以背腰腿為主要病灶的遠年跌打損傷、風濕痺痛時,我必在病人的背、腰、腿部循經取穴(足太陽膀胱經)作氣功推拿、理筋正骨、刮痧、拍打、梅花針扣刺加火罐拔瘀血等的操作,一個來小時的治療結束後,病人即時感到輕鬆,甚至病痛若失,但回家後便開始感到全身痠痛,連續一、二天背腰部痛得睡不了覺,比治療前辛苦很多,到第三天才緩和下來,第四天以後病人便笑逐顏開了。近日來我分別治療了急性濕疹和慢性濕疹的個案,「治病首重氣血」,我予以我研擬的《養血健膚飲》(日後將撰文介紹給大家分享)方藥,患者因體內毒素積聚日久,煎服數劑後均出現患部擴散加重的瞑眩反應,在我通過微信跟進下,患者堅持服五至十劑後,體內毒素盡除,終獲痊癒。由於病根得治,相信今後只要保持飲食節制和良好的生活習慣,諒不易再發……在治療內科、婦科雜症等的過程中,亦常有瞑眩反應出現,我都會事前向病人作好提示,並給予安慰鼓勵,多能獲得滿意結果。醫患相互信任,緊密配合真的很重要。

瞑眩反應的症狀很多,常見的有:肌肉酸痛(肌肉氣血循環堵塞嚴重)、全身無力或者酸痛發燒(機體應變能力差,暫時不適應新的平衡)、頭痛(腦血管瘀阻,要留意是否有其他腦疾)、腹痛腹瀉(胃腸積累廢物多)、皮膚搔癢出疹(濕熱風邪內蘊)……

必須強調,瞑眩反應有明確的前提:中醫必須辨証無誤、診斷準確、處方恰當,否則,出現的反應就將不是瞑眩反應,而是加重病情的副作用了,這點很重要。

 (請繼續閱讀下篇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